2017 年非碳能源產業陣亡名單,住宅太陽能是重災區
-
2018-02-26
998
自 2012 年血洗之后,綠能產業的陣亡速度大為減緩,但是 2017 年仍難免傷亡,以住宅太陽能為重災區,2017 年同時迎來西屋的破產以及一波核電廠計劃停損潮,把核電傷亡名單加入后,2017 年非碳能源陣亡名單稍稍可觀,以下就是 2017 年非碳能源產業的死亡列表。
OneRoof Energy:住宅太陽能
OneRoof Energy 是次級住宅太陽能融資商,曾風光一時,2013 年時,從摩根士丹利等投資機構籌資 1 億美元,又從韓華集團等投資機構手中拿到 8,000 萬美元,卻只是燒得無影無蹤,反而負債 1 億美元,至 2017 年 2 月因為付不出總部租金而倒閉。
NRG Home Solar:住宅太陽能
NRG Home Solar 是 NRG 能源跨足住宅太陽能安裝的試驗大計,原本尚稱順利,于 2014 年購并第 8 大住宅屋頂太陽能安裝商 Roof Diagnostics 以及可攜式太陽能廠商 Goal Zero 之后,2015 年時曾經是美國第 4 大住宅太陽能安裝商,但該年卻也大幅虧損高達 1.75 億美元,導致大股東對公司策略極為不滿,主導擴張住宅太陽能的CEO大衛·克雷恩(David Crane)于年底引咎辭職。
2016 年 NRG Home Solar 提出重整計劃,退出加州、康乃狄克州、北卡羅萊納州,專注于麻州,紐澤西州、紐約州,同時也裁員并退出直接金融業務,其結果是市占率大幅衰退,從 2016 年第一季的 1.9%,安裝 11.6 百萬瓦容量,到第三季僅剩 0.7%、4 百萬瓦。最終 NRG 決定退出住宅太陽能,尷尬的是,NRG 工業及商用太陽能部門仍然蓬勃發展,住宅太陽能卻關門大吉。
Sungevity:住宅太陽能
Sungevity 宣稱垂直整合的住宅太陽能企業如龍頭太陽城(SolarCity)、Vivint 、Sunrun 資金與資產負擔太過沉重,Sungevity 輕量化的企業結構將能輕易打敗他們,很不幸的是 Sungevity 既沒有打敗他們,最高只名列第 5,更重要的是沒能賺錢,成立 9 年來年年虧損,原本宣稱 2017 年能轉虧為盈,結果卻在 2016 年就差點破產,到 2017 年因為燒光現金,打算進行財務操作以逆向購并注資 2 億美元,計劃卻破局,每月燒掉 1,500 萬美元的 Sungevity 只好連續裁員,幾乎裁光了所有員工,最后由私人資本公司北太平洋集團(Northern Pacific Group)以 2,000 萬美元買下,歐洲分部則由恩基(Engie,原名GDF Suez,法國天然氣蘇伊士集團)買下。
American Solar Direct:住宅太陽能
American Solar Direct 不斷裁員,仍無法阻止失血,資產僅剩少得可憐的 5 萬美元,負債卻高達 1,000 萬至 5,000 萬美元,只能聲請破產。
Direct Energy Solar:住宅太陽能
英國跨國能源公司森特理克(Centrica)旗下的德州電力公司 Direct Energy 決定關閉住宅太陽能分支 Direct Energy Solar,不過商用太陽能部門仍然存在。
Solexel / Beamreach:薄型硅晶太陽電池,工商業屋頂太陽能
Solexel 原本為薄型硅晶太陽電池制造商,在薄型硅晶太陽電池看似前途無望后,放棄制造,轉型為工商業屋頂太陽能商,并改名為 Beamreach,提供輕量、易安裝的太陽能電池模組,轉型過程花了 2.5 億美元,當債務到期,創投投資者不愿意繼續燒錢,Beamreach 也就到此為止。
Stion:薄膜太陽能電池
Stion 成立于 2006 年,募資 2.4 億美元,是美國東南部第一座薄膜太陽能廠,2017 年宣稱因受到“進口太陽能面板的不公正競爭”,只能關門大吉。
Suniva:太陽能電池與模組
Suniva 是美國少數僅存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商,Suniva 與美國太陽世界(SolarWorld Americas)一起向特朗普政府請愿,要求對亞洲進口太陽能電池面板模組進行關稅貿易制裁,使得美國太陽能模組一度價格回漲,結果再度顯示保護主義永遠只會適得其反,因為價格不確定性,下游太陽能安裝商全面暫停投資采購,Suniva 害人害己,搞得美國太陽能市場一片混亂,本身也應聲破產,下臺一鞠躬。
太陽世界(SolarWorld AG):太陽能電池與模組
美國太陽世界的母公司,德廠太陽世界,也逃不過價格競爭的壓力,宣布破產。
Exosun:太陽能定日設備
太陽能定日設備市場正蓬勃發展,然而競爭也快速加劇,法國太陽能定日設備廠 Exosun 雖然在營運擴張至美國、巴西、南非,在美國自 2012 年以后出貨 130 百萬瓦的定日設備,但在后浪推前浪下,仍在這股競爭壓力下不支倒地,宣布進入破產重整階段。
Alevo:電池
Alevo 計劃推出完全不同化學基礎的電池來挑戰主流的鋰電池,原本計劃 2015 年底就完成第一個商用儲能設施案,結果卻拖到 2017 年 1 月才完工,但 Alevo 無力募集足夠的營運基金,只能黯然宣布破產。
Aquion:鈉離子電池
Aquion 募資時可說冠蓋云集,包括比爾蓋茲、龍頭風險創投公司凱鵬華盈(KPCB)等知名投資機構,募資金額高達 1.9 億美元。但事實證明,比爾蓋茲可能很懂經營電腦產業,或是深知如何消滅瘧疾,但對能源產業,他實在不是很專長,其他投資的能源企業如高壓空氣儲能、液態金屬電池,也都陷入困境。
Aquion 得到眾多媒體曝光,還得到潔凈能源集團(Cleantech Group)2017 年度北美最佳綠能廠商獎,卻在得獎后很快宣布破產,澳洲能源儲存公司藍天能源(BlueSky Energy)開出羞辱的 280 萬美元跳樓拍賣價,只靠中國資金讓比爾蓋茲等投資人挽回顏面,中國泰坦能源技術集團旗下美國分公司,美國卓領泰坦公司(Juline-Titans LLC),以 916 萬美元價格買下 Aquion 資產,雖然開價比藍天能源高,但仍只有當初募資金額不到 5%。
光帆能源(LightSail Energy):高壓空氣儲能
光帆能源與 Aquion 同樣因為比爾蓋茲投資而名噪一時,但是 8 年來燒掉 8,000 萬美元的結果,只是證明比爾蓋茲果然錢多到亂槍打鳥也不心疼,或是的確不懂能源產業,光帆能源燒光資金仍未有任何商業化的跡象,只能黯然倒閉。
西屋(Westinghouse):核反應爐
西屋打造全球半數核電廠,其 AP1000 反應爐卻成為大錢坑,不僅讓多個計劃燒錢無止境,西屋本身于 2017 年 3 月申請破產。布魯克菲爾德資產管理公司(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)旗下的布魯克菲爾德商業合伙公司(Brookfield Business Partners)于 2018 年 1 月宣布以 46 億美元買下破產的西屋。
桑默核電廠(V.C. Summer Nuclear Station ):核電廠
由于完工遙遙無期,預算無限追加,西屋又宣布破產,最終桑默核電站計劃宣布停損。
李核電廠(William States Lee III Nuclear Station ):核電廠
2005 年,以核能減碳的“核能文藝復興”迷信開始盛行,杜克能源子公司杜克卡羅萊納(Duke Energy Carolinas)規劃新建核電廠,2007 年底提出申請,興沖沖的以杜克能源前CEO威廉·史戴茲·李三世(William States Lee III)命名,預計總預算 50~60 億美元可完成,但到了 2008 年,杜克能源估計總預算已經膨脹到 110 億美元,到了 2017 年,拖了 12 年,杜克能源已投入 5.41 億美元在其上,8 月 25 日,杜克能源終于決定停損。
杜克能源不肯承認策略錯誤,要把錯誤決策的風險成本轉嫁給用電戶,想將李核電廠停損的虧損含利息,平分 12 年給用電戶均攤,為此提出要漲價電費 13.9%。李核電廠與鄰近的切若基核電廠成為難兄難弟,切若基核電廠在 1980 年代就遭停損放棄,后來廠址成為名導演詹姆斯·卡梅隆得獎名作《無底洞》的拍攝場景,如今李核電廠也成為南卡用電戶的無底錢坑。
列維郡核電廠( Levy Nuclear Station ):核電廠
列維郡核電廠計劃一樣是在“核能文藝復興”瘋狂年代產生的構想,2006 年時,日后成為杜克能源子公司的前進能源(Progress Energy)提出該計劃,要在該公司原有運作中的水晶河核電廠旁新建核電廠,2013 年時,水晶河核電廠卻因為圍阻體發生裂痕預計要 15 億美元才能修復,杜克能源決定停損,不修復直接提前停役,列維郡核電廠計劃變得相當尷尬,2017 年 8 月,杜克能源終于決定徹底停損,宣布不再投注任何成本至該計劃。
杜克能源已經投注 1.5 億美元在該計劃上,或許由于金額較低,杜克能源愿意全部自行吸收,不把此次錯誤決策造成的虧損轉嫁給用電戶。
- The Cleantech Casualties of 2017
(首圖來源:pixabay)
- 核能夢醒時分,西屋、南卡納賣身
- 美國核電成超級錢坑,南卡羅來納州壯士斷腕停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