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里自動駕駛研發低調潛行,自動駕駛競賽BAT全部到位?
-
2018-02-26
881
在自動駕駛方面,阿里是 BAT 中動作較少的一家,當百度高喊著“All In AI”昂頭挺進的時候,當騰訊悄悄成立自動駕駛實驗室小步快跑的時候,自動駕駛的這局棋盤,阿里究竟要如何布局,官方一直少有提及。
近日,雷鋒網從消息人士獲悉,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(AI labs)已經有團隊正在進行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,2017 年 11 月雷鋒網與該信源交流時,該團隊大概有 10 人左右,并計劃到 2018 年初擴展到 50 人左右的規模。當時,內部希望在 2017 年年底完成 demo 驗證,而后再據此進行來年的技術規劃。
而這個自動駕駛團隊的領路者很可能就是 AI labs 的首席科學家王剛。王剛是誰?他是 2017 年 3 月阿里引入的杰出科學家,是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終身教授,也是《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》(MIT Technology Review) 2017 年全球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(TR35)的入選者之一。
王剛在深度學習領域耕耘多年,加入阿里 AI labs 后,主要負責機器學習、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理解方面的研發,去年阿里推出的智能音箱天貓精靈 X1,就得益于這位年輕教授的多項技術成果。
如果從早前經歷來看,王剛似乎也是帶領這個團隊的最佳人選,因為在新加坡時,王剛就曾從事過車輛、車距、車道檢測的輔助駕駛系統開發,并成功完成了商業化。而以其研究方向來看,AI labs 的自動駕駛技術很可能更傾向于視覺方案。
近日,在國際最大的自動駕駛計算機視覺算法集 KITTI 中,阿里剛剛獲得了三項道路場景分割任務冠軍,包括 UMM_ROAD(多車道)與 UU_ROAD(鄉村車道)兩項特定場景評測任務,以及整體場景的綜合評測任務 URBAN_ROAD。不過,目前這個機器視覺團隊主要是由 iDST 首席科學家任曉楓領銜。
雖然在乘用車方面起步較晚,但阿里的自動駕駛研究并非沒有成績。2016 年底,其旗下的菜鳥網絡就推出了自動駕駛物流車,主要進行園區內的物流配送。出于早期技術落地的考慮,其主要采取的是激光雷達、視覺與 GPS 的融合方案,只不過,相比于自動駕駛,這些物流車更多被歸于機器人之列。
再比較一下 BAT 三家在自動駕駛乃至整個出行領域的布局:
毫無疑問,百度是入局自動駕駛最早也是走得最靠前的一家。陸奇上任之后,其整體步伐也直指技術落地與商業化。去年 7 月,百度推出了自動駕駛平臺阿波羅,正式向外界開放其軟件、算法,在半年內已經迭代到 2.0 版本。國內多家主機廠,奇瑞、江淮、北汽、長安、長城等,也都在與其進行多方面合作。
高精地圖方面,去年 8 月,江淮的 32 輛汽車加入百度的地圖采集隊伍,當時后者給出的進度規劃是,要在 2017 年年底完成 30 萬公里全國高速和主干道路網的高精地圖采集。
自動駕駛是百度押注未來的重要一環,在此做出巨大投入的同時,這家正試圖以“人工智能”定義自己的科技公司還重金入資了新造車公司蔚來汽車與威馬汽車,而這些,都將成為其未來出行版圖的重要構成。
有人形容騰訊的業務布局就是“買買買”,在出行方面也不例外。去年 3 月,收購特斯拉 5% 股份的騰訊成為其第四大股東,在國內,這家互聯網巨頭也同樣投資了蔚來和威馬,并與廣汽達成了自動駕駛、車聯網、云平臺等方面的合作。同時,作為滴滴早期投資方的騰訊也是四維圖新的第二大股東。
2016 年 6 月,騰訊在北京成立自動駕駛實驗室,聚焦于全棧自動駕駛解決方案,去年 11 月雷鋒網(公眾號:雷鋒網)與相關內部人士交流時,其原型車已經迭代到第二代。
相比而言,阿里的布局則顯得單調許多。除了高德地圖在高精地圖采集方面的迅速推進,此前,其在出行領域的突出動作之一是在 2016 年與上汽共同出資成立車聯網公司斑馬網絡。2016 年 7 月,阿里與上汽推出了首款互聯網汽車榮威 RX5,2017 年 11 月,RX3 發布。
除了滴滴,阿里還在海外投資了美國第二大打車平臺 Lyft,而眼下高調造車的小鵬汽車則是阿里投資的唯一一家新造車公司。現在自動駕駛團隊雛形初顯,2018 年或將迎來其在出行領域的密集動作。
(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)